管理心理学
课程名称:ADM339 管理心理学Psychology for Business
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其他学院选修或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学分课时:2学分,36课时
主讲教师:廉茵
所属院系: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电话:64497046,E-mail:Lynn@uibe.edu.cn
教学对象:全校本科生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或作业成绩),每月一次,上交要求的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
期中考试,开卷考试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笔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60%
学术诚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学术诚信的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学习违纪处分实施细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考场纪律》的规定。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占比80%,讨论占比20%。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导入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法。教师将会使用电脑放映教学PPT。
出勤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课堂学习规范》,要求学生关闭一切电子设备;不能无故缺席上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复习课堂上讲授内容,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预习新课。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一、 课程简介
<管理心理学>为行政管理专业基础课及全校选修课,共分十二个专题,包括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以及领导心理等内容,属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主要目标是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在先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一门科学。
二、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掌握研究和分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辨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习资料
1.教材
指定教材:(美)Stephen P. Robbins, Timothy A. Judg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Fifteenth Edition),Pearson,2013.
参考教材: Joyce S. Osland, Marlene E. Turner: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ader (Ninth Edition), Pearson, 2011.
2.参考资料
参考刊物:
JAP(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杂志、行为科学杂志
四、学习效果及达成途径
1.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成的学习效果如下:
(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2)掌握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道德准则。
(3)理解和掌握作为组织和群体角色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和行为激励。
(4)理解和掌握群体动力、群体沟通与群体人际关系等问题。
(5)理解组织结构对组织成员心理活动的影响。
(6)掌握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的心理阻力及其克服办法。
(7)理解和掌握作为冬天活动过程的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效率分析,以及领导者的影响力、素质结构和领导决策的有效性。
2.达成学习效果的途径
上课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教师指定资料;按时完成期中作业;认真准备期末考试。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课程教学周为16周,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 内容提要 | 阅读材料 | 作业与考试 |
---|---|---|---|
1 | 绪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 | 教材:第1章 |
PPT课后作业 |
2 | 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 教材:第1章和第2章 | 课堂讨论 |
3 |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 教材:第2章和第3章 |
PPT课后作业 |
4 | 课堂讨论;第三章结束,第四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 教材:第3章和第4章
| 课堂讨论
|
5 | 知觉差异与管理 | 教材:第5章
|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6 | 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 | 教材:第5章 |
PPT课后作业 |
7 | 需要和动机 | 教材:第6章
| 期中测试 |
8 | 几种激励理论 | 教材:第5章和第6章 |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9 | 态度与管理 | 教材:第7章
| PPT课后作业 |
10 | 工作满意感及其测量 | 教材:第7章 |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11 | 群体的一般问题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 教材:第7、8章 | PPT课后作业 |
12 | 领导行为与管理 | 教材:第9章
| 课堂讨论 |
13 | 领导理论与决策 | 教材:第9章和第10章 | PPT课后作业 |
14 | 组织行为与管理 | 教材:第11章和第12章 | 课堂讨论 |
15 | 组织文化 | 教材:第13章
| PPT课后作业 |
16 | 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健康 | 教材:第14章
| 课堂讨论与总结 |
17-18 | 期末考试(学校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 | ||
六、 教学内容
导论及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管理心理学的发轫开始,详细的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历史、管理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以及行为科学这一综合学科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1.管理科学的发展
泰勒,法约尔,韦伯
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
2.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组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 群体动力理论, 社会测量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2)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动向,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概况
取得的成就,研究的发展
3.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
4.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章;
2.识记:
霍桑实验、行为科学、行为主义
3.领会: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与内容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3)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
4.简单运用:
(1)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3)霍桑实验在管理科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模型及其结构、行为变量的测量等一些具体方法及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主要内容】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章;
2.识记:
模型、信度、效度
3.领会:
(1)如何对行为变量进行测量,标准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哪些?
4.简单运用:
(1)管理心理学各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管理心理学行为测量的标准?
5.综合运用:
第三章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为正确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本章中不会讨论关于人性问题的一般哲学观点,而是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联系企业管理的实际来探讨有关人性的问题。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提出了四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的假设。
【主要内容】
1.“经济人”的假设
(1)什么是“经济人”
(2)相应的管理措施
(3)评价
2.“社会人”的假设
(1)什么是“社会人
(2)相应的管理措施
(3)评价
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1)什么是“自我实现人”
(2)相应的管理措施
(3)评价
4.“复杂人的假设
(1)什么是“复杂人
(2)相应的管理措施
(3)评价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3章;
2.识记:
经济人、社会、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3.领会:
(1)比较几种人性假设,并加以评价。
4.简单运用:
(1)分析几种人性假设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5.综合运用:
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工作只有了解人的个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本章就个性方面的差异:如能力的差异与管理、气质的差异与管理和性格的差异与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并介绍有关判定心理差异的工具—心理测验等。
【主要内容】
1.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1)概述
能力的概念,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差异与分析
智力的个别差异,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3)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2.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1)气质的概述
气质的概念
(2)几种生理机制学说
体质、体型说,体液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3)气质类型的差异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4)气质差异与管理
3.性格差异与管理
(1)性格的概述
(2)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类型
机能类型,内外倾向型,优越型与自卑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社会文化类型
(4)性格差异与管理
4.判定个性差异的工具---------心理测验
(1)心理测验的特点
标准化,客观化,常模,信度,效度
(2)心理测验的分类
个别测验与集体测验,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
(3)心理测验的局限性
5.个性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
(1)个性与工作匹配
霍兰德职业个性研究
(2)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分类
内控型与外控型,成就需要,自我肯定,自我警觉,风险倾向
(3)认知风格类型
感觉思维型、感觉感情型、直觉思维型、直觉感情型
(4)人才动态使用理论
工匠型,丛林斗士型,企业人型,赛手型
6.国外选择职工的程序
(1)准备阶段
(2)选择阶段
(3)检验效度阶段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4章;
2.识记:
能力、气质、性格
3.领会:
(1)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2)气质的概念及分类
(3)性格的概念及分类
4.简单运用:
(1)试分析了解能力差异在管理工作中有何作用?
(2)怎样根据员工的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进行有效的管理。
5.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是,即便作为感性认识的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本章从影响知觉的各种因素开始讨论,并着重讨论了社会知觉问题以及社会知觉对于管理工作的意义等。
【主要内容】
1.影响知觉的各种因素
(1)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过去的经验
2.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2)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3)自我知觉·
3.自我和自我知觉
(1)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2)自我知觉的形成
4.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一般概念
(2)归因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3)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第一印象的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近因效应,定势影响
5.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作用
(1)就业面试
(2)绩效评估
(3)员工的努力程度
(4)员工的忠诚度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5章;
2.识记:
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归因理论
3.领会:
(1)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自我知觉形成的途径。
4.简单运用:
(1)举例说明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试分析自我知觉形成的途径和阶段。
(3)试分析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5.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的,需要又是由动机所推动的。因此,在管理中,研究需要和动机的规律,预测人的行为进而引导人的行为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章将探讨需要与动机的概念和理论,并研究如何将这些概念和理论用于管理实践。
【主要内容】
1.需要和动机的一般概念
(1)需要的实质
(2)需要的种类
(3)动机
动机与工作效率,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几种主要的激励的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6章;
2.识记:
需要、动机、激励
3.领会:
(1)需要,动机的概念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与双因素理论
(3)期望理论
4.简单运用:
(1)分析我国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是什么?
(2)分析比较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与双因素理论的差异。
5.综合运用:
当前组织环境下激励的实际运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知识经验的不同,其待人处事也往往有不同的态度。态度差异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管理工作中重视研究人的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章探讨态度的结构、特性及功能,并介绍态度的形成及转变理论等。特别是介绍了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热门话题:有关工作满意感、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的研究。
【主要内容】
1.态度的概述
(1)态度的结构
认知,情感,行为意向
(2)态度的特性
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间接性
2.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1)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三个阶段
顺从,同化,内化
(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和方法
(3) 态度转变的几种理论
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参与改变理论,沟通改变理论
(4)态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法,自由反应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3.工作满意感
(1)工作满意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工作满意感的测量
(3)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4)工作投入,组织承诺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7章;
2.识记:
态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
3.领会:
(1)什么是态度?态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何作用?
(2)试分析影响人们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
4.简单运用:
(1)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如何对态度进行测量?
(3)理解和分析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5.综合运用:
(1)本校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研究。
第三编 群体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群体是企业和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群体对于群体成员、对于其他的群体以及其他组织,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群体心理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各种群体对人们的心理面貌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影响,对于在管理工作中掌握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章从群体心理的一般概念入手介绍有关群体的理论研究,包括: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压力,群体的决策,群体的内聚力以及沟通、冲突和群体人际关系等。
【主要内容】
1.群体的分类和结构
(1)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
(2)群体的规模和结构
群体的规模,群体的结构
(3)群体的功能
群体组织的影响,群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群体的规范和凝聚力
(1)群体的规范
规范及内容,规范对群体和群体成员的影响,规范的形成和改变
(2)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凝聚力与群体工作绩效
3.群体的沟通与冲突
(1)群体的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的研究,非正式沟通的研究
(2)群体的冲突
冲突的概念,个人的内心冲突,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间的冲突
(3)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问题研究
第三方决策选择模型,第三方决策选择模型对冲突者行为的影响,第三方调解的有效性
4.群体的决策
(1)决策及其过程
决策的含义,决策过程及基本原则。
(2)决策类型和组织层次
决策类型,决策类型和组织层次。
(3)效用曲线与非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效用曲线,决策效用分析,非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4)群体决策中的利与弊
群体决策的冒险迁移与保守倾向,群体思维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8章;
2.识记:
群体、群体规范、凝聚力、沟通、冲突、效用曲线
3.领会:
(1)什么是群体?有何功能?
(2)什么是群体冲突?影响群体冲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协调冲突?
(3)意见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善?
4.简单运用:
(1)影响群体冲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协调冲突?
(2)影响群体思维产生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5.综合运用:
5.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人不能脱离开他人和群体而独立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一定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人际关系障碍及改善方法的研究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历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主要内容】
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个人的吸引力
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把手之间,一把手与副手之间,各级职能人员之间
认知,情绪,意志,道德规范
确定标准,选择数量,实验准备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9章;
2.识记: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
3.领会:
(1)什么是人际关系?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4.简单运用:
(1)分析影响人际关系主客观的因素?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3)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有何应用价值?
5.综合运用:
第四编 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同时还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心理的相关问题。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最初仅限于个体心理的研究,进而研究群体心理,再进而研究组织心理,由此可见,组织心理的研究代表着管理J管理心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组织心理的研究包括许多课题,诸如:组织结构、组织设计、f组织气氛、组织变革以及组织文化等课题。同时领导心理关系到l组织的绩效,因此也是管理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领导心理的地位是由其特点所决定的。由于领导者所特有的特点以及在企业或组织中特有的地位,他们往往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本章就如何培养具有能力的领导者,如何发挥领导者的工.作效率等进行探讨,向学生介绍有关领导及领导者的概念、领导的功能以及有关领导研究的一些理论。
【主要内容】
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组织功能,激励功能
领导工作类型,领导方式类型,领导体制类型,
家长式的行政领导,“硬专家”领导,“软专家”领导,专家集团领导
传统特性理论,现代特性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管理方格,PM理论
利克特领导系统图,领导的“连续统一体”模式
费得勒的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参与模型
认知资源理论,领导行为的第三维,可替代的领导,摄政取代领导
原则,标准,方法,心理障碍
目的,作用,原则,方法
短期强化训练,多类型,多层次培训体系,实践锻炼,社会心理训练
决策构成,决策程序
决策最优策略,决策的满意策略,决策的行动策略,
基数效用理论,展望理论,动机理论,失望理论
(1)个体决与群体决策的对比,群体决中的特殊现象,群体决策方法
(2)个体决策风格
心理功能,个体决策风格,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0章;
2.识记:
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
3.领会:
(1)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概念。
(2)几种领导理论。
(3)领导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4.简单运用:
(1)试分析现代领导体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试分析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及怎样才能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
(3)试评价一种领导理论。
5.综合运用:
(1)怎样培养和选拔有效的领导?
第十一章 组织心理与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个体、群体、组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个人组正某个群体,而群体又存在于某一组织之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既要受特定的组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影响着组织功能的发挥。如何有效地运用组织中的人力、物力、才力等的研究,对组织心理、组织行为的研究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章主要介绍有关组织问题的相关研究如:组织概念、组织结构、组织理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以及组织的跨文化研究等。
【主要内容】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直线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
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
3.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组织外环境,组织内部力量,组织改革症候
个人的心理抵制,组织的抵制,
组织发展,组织发展原则,组织发展内容,组织效能,组织气氛
社会技术系统,工作认为设计和工作内容丰富化,
传统方式,其他方式
组织文化及历史,索涅费尔德的组织文化分类,迪尔与肯尼迪分类
人与环境,时间取向,人性观念,活动取向,责任定位,空间取向
权利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的回避,生活数量对生活质量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1章;
2.识记:
组织、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3.领会:
(1)理解组织结构。
(2)组织变革的阻力。
(3)组织文化的基本框架分析。
(4)几种组织理论。
4.简单运用:
(1)试分析现代组织结构的内容和特征。
(2)比较现代组织与古典组织的差异。
(3)试评述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4)试分析组织变革的几种模型。
5.综合运用:
(1)组织发展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比较K-S框架与霍夫斯塔德框架,并分析在运用这两种框架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二章 工作应激与员工心理卫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的提高,除了依赖于个体的认知水平、能力、个性因素以及领导、团体、组织以外,保持员工的心理卫生与保健,创造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是企业管理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章介绍有关工作应激的概念及应对策略、工作应激产生的原因及后果以及心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内容】
应激,背景,意义
应激对体质的影响,应激对心理的影响,应激对行为的影响
个人对策,组织对策
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卫生,不同团体的心理卫生,
常态与变态,心理健康的特点,
肌肉松弛法,深呼吸法,自我放松法,生物反馈法,
适当原因引起,情绪反应适度,反应时间正常
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不健康的情感体验
健康情绪的条件,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
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容忍力
攻击行为,冷漠反应,幻想,退化反应,固着反应,适应,防卫,合理化作用,代替作用,压抑作用,投射作用,否认作用
精神病,神经病,心身疾病,人格失常
人格改组,理顺关系,调适不良情绪,诱导方法,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p1-p12,参考书《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2章;
2.识记:
应激、挫折、心理健康、身心疾病
3.领会:
(1)什么是工作应激?引起工作应激的原因有哪些?
(2)工作应激会产生哪些后果?应对策略有哪些?
(3)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如何?如何调适?
(4)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简单运用:
(1)工作应激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3)如何调适情绪?
5.综合运用:
(1)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撰写人:廉茵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