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HUM254 中国政治制度史 The History of China Politics System
课程性质:公共通识课,全校本科各年级(仅限本国学生选修)
学分课时:2学分,32课时
主讲教师:荣真 教授
所属院系:思政部
教学对象:本校各年级本科生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作业)2-3次
期中考试,读书报告
期末随堂开卷
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
学术诚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学术诚信的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学习违纪处分实施细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考场纪律》的规定。
教学方式:因为学生严重缺乏中国传统宗教方面的知识,因此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相机进行,一切以实践为标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导入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法。教师将会使用电脑放映教学PPT。
出勤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课堂学习规范》,要求学生关闭一切电子设备;不能无故缺席上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复习课堂上讲授内容,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预习新课。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一、课程简介:
制度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文明形态。在远古时期,为着适应群居的生活,在社会中很自然地产生了处理各种关系的习惯准则,即当时的有关制度。所谓各种关系,不外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缓慢地流逝,这些习惯性的准则,或者说是处理问题的习惯性程序,也在不断地增加着,变得日益复杂、日益多样化。愈来愈多的准则不经由自发的途径,而是由人们自觉地缔造之,并应用到日渐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使人在处理上述三方面关系中也更加聪明起来,智慧起来。很明显,比较单纯的习惯准则或者制度不会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由落后走向进步;人类只是在将习惯准则之形成进行对比考察和历史性分析——哪怕这种考察和分析十分粗疏也罢——之后,才会得到更多的理性认识,并以主动的方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从而配合着其他变革,推动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此后,人们更加频繁地自觉确立约束自身各种行为的制度,它们开始愈来愈广泛、愈来愈深刻地规范和影响到自文明开始以来的所有时代。
上述议论的本意,在于说明对于制度史的归纳和考察,是人类进步所必须获得的动力之一。学习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即在于此。一般认为,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成方式,即政体。一定的政体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即是中国历史上各类政权的结构形式、运转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本质特征、作用等等。对历史上的制度进行分析,当然需要运用当代政治科学的理论,将各种制度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客观的政治关系进行研究,把握其政治特征和运动规律。而这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带有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来自于各个社会领域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看作是中国历史学的一支专门史,和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学好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要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而历史学的特点又要求学习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多所吸纳,对文字、文献、地理、考古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各类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
本课程的讲述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限则大致划在1840年,即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史的终结点。以总共八章的篇幅,对中国历代的王权和皇权的发生发展、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军队和军事制度、法律与监察制度以及官吏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是: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介绍和分析,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历史以及文化现代化的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国家的行政治理、民生治理等社会领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作用和影响的利弊等等,为学生继承优秀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持。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运动过程及其特点有较系统和比较准确的把握,初步了解和掌握观察和分析历史运动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政治制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习资料
1.教材
指定教材: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参考教材: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
2.参考资料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版;周良霄:《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版;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三联书店2004版;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三章,三联书店2004版;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4版;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版;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5版;丁易:《明代的特务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版;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1999社;卫建林:《明代宦官政治》,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傅璇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版;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出版社1958版;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2006版;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方铭:《秦汉吏治监察举劾知见录》,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版;彭勃、龚飞著:《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方正出版社;贾玉英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4版;林代昭主编:《中国监察制度》,中华书局1988版。
四、学习效果及达成途径
1.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成的学习效果如下:
(1)使学生掌握政治制度中的核心概念。
(2) 在教师厘清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应明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制度史的学科属性以及学习和研究它的意义。
(3)君主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文明史上的杰出作用。
(4)学生应掌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的形成,以及皇帝制度对国家实际进行控制的方式。先秦的王、后和天子制度是皇帝制度的前身,对于王制等的有关追溯,对于理解皇帝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5)学生应明了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和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面貌能有一个大致的描画;对皇帝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作用能够进行分析。
(6)学生应了解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包括地方行政区划、管理的设置及其职权等,了解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明了其在当时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及其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7)学生应了解中国封建时代以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的设置及其发展为标志的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
(8)了解中国封建封建社会的宗室、外戚与宦官制度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明了其在当时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及其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9)了解中国历史上选举和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包括选拨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培养任用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的产生及作用等。
(10)了解中国历史上对官吏的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明了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及其在古代政治统治秩序中的作用。
2.达成学习效果的途径
上课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教师指定资料;完成期中考核;认真准备期末考试。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课程教学周为16周,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 内容提要 | 阅读材料 | 作业与考试 |
---|---|---|---|
1 | 导论 | 教材前言、第一、二章 |
|
2 | 第一章皇帝制度一 | 教材前言、第一、二章 |
|
3 | 第一讲皇帝制度二 | 教材第三、四章 | 本大纲思考题 |
4 | 第一讲皇帝制度三 | 教材第三、四章 | 测验
|
5 | 第二讲中央政治制度一 | 教材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各章种中央体制部分 |
|
6 | 第二讲中央政治制度二 | 教材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各章种中央体制部分 | 本大纲思考题 |
7 | 第二讲中央政治制度三 | 教材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各章中有关中央体制部分 | 小测验 |
8 | 第三讲宗室和外戚制度一 | 教材各章有关宗室外戚和宦官部分 |
|
9 | 第三讲宗室和外戚制度二 | 教材各章有关宗室外戚和宦官部分 | 本大纲思考题 |
10 | 第四讲地方政治制度一 | 教材各章中有关地方行政体制部分 |
|
11 | 第四讲地方政治制度二 | 教材各章中有关地方行政体制部分 | 本大纲思考题 |
12 | 第五讲选举与科举一 | 教材各章中有关人事制度部分,应特别注意阅读第四章——第八章中的有关人事政策、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
|
13 | 第五讲选举与科举二 | 教材各章中有关人事制度部分,应特别注意阅读第四章——第八章中的有关人事政策、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 本大纲思考题 |
14 | 第六讲考课与监察一 | 教材各章中有关人事监察制度部分,应特别注意阅读第四章以后各章中有关考课和监察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 本大纲思考题 |
15 | 第六讲考课与监察二 课程总结 | 教材各章中有关人事监察制度部分,应特别注意阅读第四章以后各章中有关考课和监察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 小测验 |
16 |
| 期末考试(随堂)
|
|
17 |
|
|
|
六、教学内容: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在厘清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使学生明了政治制度史的学科属性以及学习和研究它的意义。
【主要内容】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国体问题
(2)政体问题
(3)作为概念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4)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研究范围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1)君主制度贯穿中国古近代(1911年前)之始终
(2)君主制度与伦理、神权、族权之结合
(3)人治特点
(4)君主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文明史上的杰出作用
3.本课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发展之历程及其演进规律、历史效用等
(2)主要内容:请见前述课程简介。
教学总时数:2
参考资料:
1.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
2.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前述参考资料。
2.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范围。
(2)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权怎样与神权结合?
(3)君主制度是否完全没有积极意义?
(4)人治特点如何正确批判?
第一讲 皇帝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将讲述与分析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的形成,以及皇帝制度对国家实际进行控制的方式。先秦的王、后和天子制度是皇帝制度的前身,对于王制等的有关追溯,对于理解皇帝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和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面貌能有一个大致的描画;对皇帝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作用能够进行分析。
【主要内容】
1. 中国国家的诞生与天子制度
⑴ 后、王与天子
⑵疑古说
2. 天子(皇帝)继承制度
⑴ 兄终弟及与嫡长子继承制
⑵ 秘密立储制度
3.宫殿制度等
⑴ 宫殿、陵寝制度
⑵ 后宫制度
教学总时数 6
参考资料:
1.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
2.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各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各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4.杨宽:《西周史》,各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5.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
6.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7.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8.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9.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各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版。
10.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各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版。
作业与练习:
1.思考题:
(1)天子(皇帝)的继承原则。
(2)皇帝之号的由来。
(3)什么是皇帝的尊号、谥号、庙号、陵号?
(4)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5)从秦始皇陵看封建帝王陵墓制度。
第二讲 中央行政体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讲述封建时代的中央政治制度,概括为三公九卿与六部制度。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时代以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的设置及其发展为标志的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
【主要内容】
1. 三公九卿制度的发生与发展
⑴ 商代的“三公”之说
⑵ 三公九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 三省六部制度
⑴ 三省六部制度的形成
⑵ 历代三省六部制度
教学总时数 6
参考资料:.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第二,三联书店2004版。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三章,三联书店2004版。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全书,三联书店2004版。
4.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各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版。
5.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6.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
7.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各分册中央政治制度部分,人民出版社1995版。
8.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上述书目
2.思考题:
(1)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2)西汉的中外朝官
(3)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行政管理体制
(4)政事堂
(5)宋代差遣制度
(6)札鲁忽赤
(7)北面官、南面官
(8)元代的中书省
(9)略论明初中央政治体制的改变简述明代的内阁制度。
(10)南书房和军机处
(11)军机处
(12)历代宰相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讲 宗室、外戚与宦官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封建社会的宗室、外戚与宦官制度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明了其在当时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及其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主要内容】
1. 宗室制度
⑴ 宗室制度的发生
⑵ 宗室与封建
2. 女主专政与外戚制度
⑴ 女主专政问题
⑵ 外戚制度的演变
3.宦官制度
⑴ 西汉初期以前之宦官制度
⑵ 西汉初期以后宦官制度之演变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
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2.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3.丁易:《明代的特务政治》,全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版。
4.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
5.翦伯赞:《秦汉史》,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1999社。
6.卫建林:《明代宦官政治》,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上述书目
2.思考题:
(1)试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由来。
(2)吴楚七国之乱。
(3)试述“推恩”、“酎金”令的作用。
(4)唐初设立宗正卿,列宗正属籍的主要内容。
(5)柳宗元的《封建论》。
(6)明太祖的分封政策。
(7)试述朱棣实行“藩禁”;“宗禄”的内容。
(8)试分析外戚政治势力消长的条件。
(9)试分析明成祖重用宦官的由来及其表现。
(10)试述汉时宦官组织。
(11) 试分析宦官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必然产物。
(12) 试述唐代监军制度。
第四讲 地方行政体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包括地方行政区划、管理的设置及其职权等,了解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明了其在当时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及其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主要内容】
1. 地方行政区划
⑴ 先秦地方行政区划
⑵ 秦以来地方行政区划
2. 地方官吏的设置和职权
⑴ 先秦地方官吏的设置和职权
⑵ 秦以来地方官吏的设置和职权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
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2.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
3.翦伯赞:《秦汉史》,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4.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各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上述书目
2.思考题:
(1)外服
(2商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3)周的地方基本行政区划。
(4)国与野
(5)乡遂制。
(6)郡县制度。
(7)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
(8)唐代的道。
(9)元代行中书省。
(10)东汉的州和刺史。
(11)秦汉乡里及什伍组织。
(12)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
(13)秦汉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14)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15)试分析宋代正副职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牵制
(16)宋代乡里行政组织和保甲制度。
(17)辽代的猛安谋克制。
(18)元代地方上的达鲁花赤制。
(19)站赤制度。
(20)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作用。
(21)明清三司的地位及其职权。
(23)总督、巡抚制度;
(23)试述清代对总督和巡抚的控制。
第五讲 选举和科举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使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选举和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包括选拨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培养任用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的产生及作用等。
【主要内容】
1. 原始选举与“禅让”和世袭制之萌芽
(1)民主选举原则
(2)王权世袭的萌芽
2. 先秦世卿世禄与选举制度
⑴ 先秦世卿世禄制度
⑵ 先秦选举制度
3. 两汉时期的人才选拔与其后的九品中正制
⑴ 察举、征辟
⑵ 九品中正制
4.科举制度
⑴ 科举制度的发生发展与衰亡
⑵ 八股文与“八股取士”制度的区别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
(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及其以后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2)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及其以后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3)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及其以后各章有关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
(4)傅璇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版。
(5)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出版社1958版。
(7)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8)戴逸:《简明清史》,第五章,人民出版社2006版。
(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各章有关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上述书目
2思考题:
(1)试述世卿世禄制。
(2)试述西周选举特点。
(3)试述乡举里选。
(4)分析春秋选举制度的新变化。
(5)试述孔子的“举贤才”。
(6)试述墨子的“尚贤”。
(7)试述老子的“无为而治”。
(8)分析法家“量能授官,因功赐爵”及其要害。
(9)何谓稷下学士。
(10)试述秦国的客卿制度。
(11)分析秦国军功爵制度。
(12)试述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和“任子”制度
(13)分析乡闾评议制度及其实质。
(14)试述中正官品第人物的标准。
(15)试述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16)试述科举制度。
(17)何谓唐代的进士科和明经科武举。
(18)何谓唐代的“举人”和“秀才”。
(19)分析科举考试的社会效果和局限。
(20)试述蒙古人和色目人与汉人、南人的区别对待。
(21)试述明清的进士科考试。
(22)何谓县试、府试和“童生”。
(23)何谓八股文。
(24)试述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第六讲 考课与监察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介绍和分析古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对人才的监督与考核制度。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对官吏的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明了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及其在古代政治统治秩序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1. 历代考课制度
(1)先秦时期的考课制度
(2)秦以后考课制度
2. 历代监察制度
⑴ 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
⑵ 隋唐五代宋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3)明清监察制度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
(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2)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版
(3)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各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版。
(4)方铭:《秦汉吏治监察举劾知见录》,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版。
(5)彭勃、龚飞著:《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方正出版社。
(6)贾玉英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4版。
(7)林代昭主编:《中国监察制度》,中华书局1988版。
作业与练习:
1选读上述书目
2思考题:
(1)何谓东周时期的考课、上计。
(2)试述秦汉时期的考课期限,考课内容和标准。
(3)试分析秦汉时期的考课执行系统及其实质。
(4)试述秦汉时期的殿最和奖惩制度。
(5)唐代考课期限与考课的课目。
(6)试述宋代磨勘制度。
(7)试述明朝的考满和考察、京察。
(8)试述清代外官考课——大计。
(9)试分析秦汉时期的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0)何谓御史大夫、御史台、三独坐。
(11)试述汉武帝设13部(州)监察区。
(12)试分析层层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3)试述秦汉郡一级的监察职能。
(14)试述秦汉谏诤及其特点。
(15)试述隋唐五代宋监察制度新发展的主要表现。
(16)试述唐代台院的侍御史的地位。
(17)试述殿院殿中侍御史和察院监察御史的职能。
(18)试述唐代言谏和封驳制度。
(19)试述宋代台官(指御史)与谏官的职责合一。
(20)试分析隋唐五代宋监察制度的特点。
(21)试分析明督察院官吏的组成及职能。
(22)试述明清六科给事中的职责。
(23)试述明清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工作关系。
撰写人: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