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HUM165 大学语文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课程性质:全校公共基础课
学分课时:2学分,32课时
主讲教师:祁晓明、白延庆、杨立群、胡少卿、宋晓萍、孙勇进、耿涛、刘岩、康太一、赵化等
所属院系: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通识系
电话:64493801 E-mail:huxiaohen@126.com
教学对象:全校一年级本科生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2次,完成要求的小论文或作业。
平时成绩占50%,其中考勤表现占10%,两次平时作业成绩共占40%
期末考试占50%,自选式论文
学术诚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学术诚信的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对 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学习违纪处分实施细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考场纪律》的规定。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占比80%,讨论占比20%。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导入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法。教师将会使用电脑放映教学PPT。
出勤要求:遵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课堂学习规范》,要求学生关闭一切电子设备;不能无故缺席上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复习课堂上讲授内容,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预习新课。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对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旨在讲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上下两编的十二个专题对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引介相关研究、评论以及方法论,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性思维,同时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其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与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赏析名作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学常识与文学理论知识,同时锻炼个人写作能力,在课程学习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学习资料
1.教材
自编教材
2.参考资料
阅读书目:
左民安 著,《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信出版社 2015年);【瑞典】林西莉 著 李之义 译,《汉字王国》(三联书店 2007年);蒋勋 著,《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冯友兰 著(涂又光,赵复三 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钱穆 著《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 2011年);余冠英注译《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郭茂倩《乐府诗集》全四册 (中华书局1979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漆绪邦 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童第德 注《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陈寅恪 著,《读莺莺传》(中华书局,2004年);鲁迅 著,《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孙康宜、宇文所安编著《剑桥中国文学史(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曾文正公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年);《人间词话》、黄兴涛等 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 1996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商务印书馆 2001年);【美】詹姆斯·施密特 著《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孙玉石 著《新诗十讲》(中信出版社 2015年);洪子诚 著《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废名 著《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严家炎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陈柱,《中国散文史》(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吕秋艳,《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鲁迅著,止庵编,周作人口述,《彷徨(典藏对照本)》(中华书局 2013年);凌叔华著,《绣枕》(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年);沈从文著,《月下小景》(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张爱玲著,《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汪曾祺著,《汪曾祺自选集》,商务印书馆 2015年);王安忆著,《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苏童著,《白沙 苏童短篇小说编年(1997-1999)》(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莫言著,《白狗秋千架》(作家出版社 2012年);【日】田仲一成 (吴真 注译, 布和 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郭富民《中国现代话剧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年);孟京辉《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新星出版社 2010年);高中甫 编选(孙坤荣 等)《卡夫卡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 / 陈泉 译)《博尔赫斯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刘习良,笋季英 译)《礼拜二午睡时刻》(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等。
视频与音频资料:与课堂相关的古乐、戏曲与现代话剧视频音频等。
四、学习效果及达成途径
1.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成的学习效果如下: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对汉字之美有初步感悟,在意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并能意识到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史。
(2)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源流,在知悉各家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掌握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各自关怀的问题和相关哲学范畴。
(3)了解从《诗经》到元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初步掌握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4)了解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秦汉散文、魏晋时期的散文和骈文、唐宋散文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初步掌握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5)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的特点,并了解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小说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6)了解中国文学在东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语境下走向“现代”的曲折进程,以及其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事件和影响较大的文人“启蒙”思想与作家作品;同时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动态、革命运动、东西文化交流与思想文化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古今文学与中外文化之间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并熟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体裁与流派特点。
(7)了解新诗的起源、新诗特征,熟悉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形成初步的诗歌品鉴和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教学中侧重诗歌细读,与学生互动阅读,尽可能挖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审美敏感。
(8)了解现当代散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色;重点掌握现当代散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演变。
(9)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从而对现当代小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体会现当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完成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10)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并选取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与导演的经典作品深入赏析;并在了解戏剧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当代戏剧的内容构架方式,文字规律以及不同时期作品的题材与特色有所认知,并理解现当代戏剧与文学、文化、社会思潮等之间的关系。
(11)了解外国现当代小说的一般特点,能够述评卡夫卡、博尔赫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
2.达成学习效果的途径
上课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教师指定资料;按时完成期中作业;认真准备期末论文。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课程教学周为16周,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 内容提要 | 阅读材料 | 作业与考试 |
---|---|---|---|
1 | 课程概述与上编第一章 汉字源流 | 教材:第1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2-4 | 上编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想 | 教材:第2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5 | 上编第三章 古诗词: 上节 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诗歌 | 教材:第3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6 | 上编第三章 古诗词: 下节 唐宋诗词与元曲 | 教材:第3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7 | 上编第四章 古代散文 | 教材:第4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8 | 上编第五章 古典小说 | 教材:第5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9-10 | 下编第一章 启蒙与现代 | 教材:第7章 | 测验与小组作业 |
11 | 下编第二章 新诗 | 教材:第8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12 | 下编第三章 现当代散文 | 教材:第9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13 | 下编第四章 现当代小说 | 教材:第10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14 | 下编第五章 现当代戏剧 | 教材:第11章 | 课堂讨论 |
15 | 下编第六章 外国现当代小说 | 教材:第12章 | 课后阅读与思考 |
16 | 课程总结与作业讲评 |
| 总结 |
六、 教学内容
上 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一定了解,对汉字之美有初步感悟,在意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并能意识到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史。
【主要内容】
1.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以天、民、手、我、武、丹、美这些字的演变为例
2.汉字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史
以自、火、门、井、竹、木这些汉字为例
3.汉字在生活中的使用
以建筑上的匾额、对联、碑刻为例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左民安 著,《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信出版社 2015年);【瑞典】林西莉 著 李之义 译,《汉字王国》(三联书店 2007年);蒋勋 著,《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关于汉字的选章及相关参考书
2.识记:汉字演变的历史、汉字背后的文化史
3.领会:
⑴汉字的起源
⑵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4.简单运用:
⑴课后搜寻自己所在地的美丽的地名,寻找地名背后的故事,下次课与全班同学分享。
⑵分析自己所知道的好的人名,下次课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源流,在知悉各家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掌握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各自关怀的问题和相关哲学范畴。
【主要内容】
1.孔子与儒家思想
⑴先秦思想
⑵孔子的生平
⑶儒家思想的核心
2.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⑴老子的生平
⑵《道德经》思想的核心
⑶庄子的生平
⑷《庄子》思想的核心
3.佛家思想
⑴佛学的传入
⑵佛学各个流派的形成和主旨思想
⑶六祖慧能和禅宗思想
【教学总时数】 6
【参考资料】冯友兰 著(涂又光,赵复三 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钱穆 著《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 2011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论语》、《老子》、《庄子》和《六祖坛经》选章及相关参考书
2.识记:孔子生平、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君子、小人)、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道、无为、名实关系、形神关系、知行关系、动静关系)、禅宗、三昧、般若
3.领会:
⑴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什么?为何其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汉朝以来的统治思想?
⑵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为何禅宗思想在佛家各派中最为兴盛?它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是什么?
4.简单运用:
⑴概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⑵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谈谈什么是道家无为思想在管理公共事务方面的体现。
⑶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及建安、正始诗歌、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文人诗的相关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初步掌握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教学时数:2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宋诗、宋词、元曲的相关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初步掌握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教学时数:2
【主要内容】
1. 关于《诗经》,《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3. 关于乐府、乐府的分类,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4. 建安诗歌及三曹七子,正始诗歌及竹林七贤,两晋诗歌及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文人诗及山水诗和永明体诗
5.关于唐诗的文学史地位、初唐风尚、盛唐气象、转折期作品、中唐诸流派、晚唐遗韵
6.词的起源介绍、北宋词坛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家作品、南宋词坛的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7.元曲的兴起、元代戏剧的体制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元代散曲的体制特点与创作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余冠英注译《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郭茂倩《乐府诗集》全四册 (中华书局1979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罗宗强《唐诗小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清】朱孝臧辑、唐圭璋笺注《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出版社)等。
【作业与思考题】
1. 阅读:上课老师提及的篇目及相关参考书
2. 识记:背诵《周南 汉广》《郑枫 女曰鸡鸣》、阮籍《咏怀其一》、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其六》、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苏轼《定风波》、周邦彦《少年游》;
六义、风雅颂、乐府、正始文学、初唐四杰、边塞诗派、小李杜、词牌、敦煌曲子词
3.领会:
⑴诗经是谁采集的? 诗经的诗产生于什么时期?什么地区? 诗经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诗经在汉代的注本有那些?什么叫六义?什么是风雅颂?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⑵古代《楚辞》的注本主要有那些?《离骚》 的结构怎样?思想性如何?艺术特点是什么?《九歌》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如何?《九辨》在艺术上有何独创性?
⑶分析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艺术特点。
⑷分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点。
⑸盛唐气象是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⑹简述元散曲的体制。
4.简单运用:
⑴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⑵简释“建安风骨”,并以若干作品说明之。
⑶你是否同意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请说出理由。
⑷谈谈词兴盛于宋代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秦汉散文、魏晋时期的散文和骈文、唐宋散文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初步掌握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主要内容】
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左传》《战国策》)、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
2.秦汉散文(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史记》)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
3.魏晋时期的散文和骈文(曹操、孔融、陈琳、阮籍、嵇康、陶渊明、鲍照、孔雉圭、吴均、陶弘景、郦道元、杨衒之)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
4.唐宋散文(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与三苏)的相关知识、散文特点及成就。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漆绪邦 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童第德 注《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推荐篇目以及上课涉及到的书目
2.识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魏晋散文与骈文、唐宋散文
3.领会:
⑴《苏秦始将连横》一文是怎样刻画苏秦的形象的?苏秦说秦惠王那段话,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⑵以《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为例,说明《孟子》散文雄辩的特色。
4.简单运用:
⑴分析《逍遥游》庄子的思想观点及其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
⑵分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思想感情。
⑶简述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的特点,并了解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小说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具体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
【主要内容】
1.中国古典小说的缘起
2.“传奇”的概念及其发展
3.元稹的文学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4.具体作品分析:《莺莺传》
5.唐传奇之后的古典小说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陈寅恪 著,《读莺莺传》(中华书局,2004年);鲁迅 著,《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推荐篇目以及上课涉及到的书目
2.识记:唐传奇、元稹、《莺莺传》
3.领会:
⑴什么是传奇
⑵唐传奇的发展
4.简单运用:
⑴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⑵你怎样看张生这一人物形象
下 编
第一章 启蒙与现代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在东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语境下走向“现代”的曲折进程,以及其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事件和影响较大的文人“启蒙”思想与作家作品;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动态、革命运动、东西文化交流与思想文化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古今文学与中外文化之间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并熟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体裁与流派特点。
【主要内容】
1. 1841-1894: 文学写作与阅读的新论争
⑴从龚自珍到黄遵宪:诗学的启示
⑵文的复兴:桐城派的悖论(曾国藩、林纾)
2.1895-1919: 文学的改革与重建
⑴文学改良的论争(梁启超、王国维)
⑵小说的多重轨迹
⑶晚清文学的生产
3.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
⑴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论争(胡适、辜鸿铭)
⑵独特的声音:陈寅恪
⑶文学社团与刊物
【教学总时数】 4
【参考资料】教材下编第一章;孙康宜、宇文所安编著《剑桥中国文学史(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曾文正公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年);《人间词话》;黄兴涛等 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 1996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商务印书馆 2001年);【美】詹姆斯·施密特 著《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推荐篇目以及上课涉及到的书目。
2.识记:龚自珍与黄遵宪的作品及时代特点、桐城派与曾国藩的文学主张、文学改良、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别、五四运动、文学革命、文学社团
3.领会:
⑴何谓“启蒙”?
⑵什么是现代(现代性)?
4.简单运用:描述 19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启蒙”其历史文化背景。
5.综合运用:试阐述中国文学何以成为“现代”?
第二章 新诗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诗的起源、新诗特征,熟悉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形成初步的诗歌品鉴和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教学中侧重诗歌细读,与学生互动阅读,尽可能挖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审美敏感。
【主要内容】
1.新诗史常识: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中国新诗派,朦胧诗,第三代诗
2. 现代诗歌:李金发、冯至、卞之琳、戴望舒、艾青、穆旦的诗
以《弃妇》、《蛇》、《距离的组织》、《萧红墓畔口占》、《树》、《春》等诗歌为例
3. 当代诗歌:北岛、顾城、海子、张枣的诗
以《回答》、《试验》、《亚洲铜》、《镜中》为例
4.诗歌朗诵会(实践环节)
由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并配乐,在课堂上朗诵、交流
【教学总时数】2
【参考资料】孙玉石 著《新诗十讲》(中信出版社 2015年);洪子诚 著《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废名 著《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推荐篇目以及上课涉及到的书目。
2.识记:新月派,现代派,中国新诗派,朦胧诗,第三代诗,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3.领会:
⑴新诗的起源与特征
⑵熟悉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代表性作品
4.简单运用:
⑴课后搜寻自己喜欢的诗歌,积极准备朗诵会
⑵分析新诗与旧体诗有哪些不同
第三章 现当代散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现当代散文的作家、经典作品及学科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现当代散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色。重点掌握现当代散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演变。
【主要内容】
⑴什么是散文;散文与其它文学类型的区别
⑵散文的艺术功能
⑶散文中的思想价值观、艺术表现手段、文学价值的内容及特征
⑴划分现当代散文经典的依据
⑵现代文学散文经典及其时代文化
⑶当代文学散文经典及其时代文化
⑷现当代散文中思想探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其中,重点阐述二者之间的差异、差异的产生以及差异性的各个方面)
⑴现当代散文艺术形式演变的原因
⑵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鲁迅散文、周作人散文、萧红散文、沈从文散文、杨朔散文、余秋雨散文、刘亮程散文(其中,对现当代散文之间的时代差别可以进行深刻的讨论)。
⑴读者审美与社会反响
⑵文学史评价及其演变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严家炎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陈柱,《中国散文史》(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吕秋艳,《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教材与相关参考书目中老师要求的篇章。
2.识记:散文、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作品的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追求、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怀人散文、纪实散文、大文化散文
3.领会:
⑴散文与其它文学类型有何区别?
⑵划分现当代散文的依据是什么?我国散文可划分为几个类型?
⑶现当代散文的艺术功能及特点有哪些?
⑷现当代散文艺术表达方式演变的逻辑是什么?
⑸什么是大文化散文?它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现当代散文经典的艺术标准是什么?
4.简单运用:
⑴概述现当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内涵。
⑵什么是“大文化散文”现象?列举3篇“大文化散文”并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时代特点。
⑶新世纪以来散文书写的走向是什么?这一走向的社会基础与审美需求何在?
第四章 现当代小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从而对现当代小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体会现当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完成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主要内容】
⑴五四叙事和五四爱情话语
⑵《伤逝》探讨什么问题:一个文本的多重解读
⑶《伤逝》的双重叙事和自我剖析:兼及《在酒楼上》和《孤独者》
⑴为什么说凌叔华“别走出了一条新路”?
⑵《绣枕》的结构艺术
⑶如何解读“绣枕”?
⑴什么是“故乡”?在现代语境下的“故乡”
⑵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⑶《丈夫》的叙事节奏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教材下编第四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鲁迅著,止庵编,周作人口述,《彷徨(典藏对照本)》(中华书局 2013年);凌叔华著,《绣枕》(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年);沈从文著,《月下小景》(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张爱玲著,《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汪曾祺著,《汪曾祺自选集》,商务印书馆 2015年);王安忆著,《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苏童著,《白沙 苏童短篇小说编年(1997-1999)》(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莫言著,《白狗秋千架》(作家出版社 2012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 教材与参考书目中老师要求的篇章。
2.识记:《彷徨》、五四叙事、自我剖析、复调性
3.领会:
⑴《彷徨》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和鲁迅的自我反省。
⑵对《伤逝》的N种解读和现代小说的文本开放性。
⑶性别话语和女性写作
⑷沈从文的“湘西”是什么?如何被建构起来?
4.简单运用:
⑴分析《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两种声音、两个自我。
⑵从性别话语和女性写作的角度解读《长恨歌》(节选)
⑶《封锁》里的时间和空间。
⑷汪曾祺对当代汉语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现当代戏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并选取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与导演的经典作品深入赏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戏剧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当代戏剧的内容构架方式,文字规律以及不同时期作品的题材与特色有所认知,并理解现当代戏剧与文学、文化、社会思潮等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1.现代初期的戏剧
⑴中国传统戏剧概述
⑵现代话剧的传入
⑶胡适的《终身大事》与早期“写实剧”潮流
⑷丁西林及其戏剧创作
2.曹禺与《北京人》
⑴作家背景与主要作品
⑵《北京人》剧作赏析
3.当代话剧
⑴高行健:《绝对信号》
⑵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⑶孟京辉:《恋爱的犀牛》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日】田仲一成 (吴真 注译, 布和 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郭富民《中国现代话剧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年)、孟京辉《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新星出版社 2010年)以及相关戏剧视频资料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剧本节选及推荐书目,并观看至少一部课上所讲的话剧(视频资料))
2.识记:中国传统戏剧历史、现代话剧的传入、胡适与《终身大事》、“写实剧”、丁西林及其剧作、曹禺与《北京人》、当代话剧
3.领会:
⑴现代初期的中国戏剧具备哪些特点?
⑵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⑶中国当代话剧的主题与特点是什么?
4.简单运用:曹禺的《北京人》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5.综合运用:中国当代话剧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你认为这部剧最动人的地方在哪儿?
第六章 外国现当代小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现当代小说的一般特点,能够述评卡夫卡、博尔赫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
【主要内容】
1.卡夫卡的《乡村医生》
⑴作者生平与创作
⑵作品读解:反思启蒙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
2.博尔赫斯的《圆形废墟》
⑴作者生平与创作
⑵作品读解: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3.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
⑴作者生平与创作
⑵作品读解:奇观叙事与东方想象
4.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⑴作者生平与创作
⑵作品读解:书写小人物的方法
【教学总时数】 2
【参考资料】高中甫 编选(孙坤荣 等)《卡夫卡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 / 陈泉 译)《博尔赫斯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刘习良,笋季英 译)《礼拜二午睡时刻》(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等。
【作业与思考题】
1.阅读:教材中的小说节选及相关推荐书目
2.识记:卡夫卡与《乡村医生》、博尔赫斯、启蒙现代性、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奇观叙事与东方想象
3.领会:
⑴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⑵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⑶为什么卡夫卡被视作西方现代小说的“宗师”?
4.简单运用:如何理解《圆形废墟》中的“梦”?
5.综合运用: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现有情节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创作一个关于卡络斯·森特诺一家日常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