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

本科生荣誉学士学位课程“金融前沿理论”教学大纲

Frontiers in Finance

Honorable Undergraduate Program

课程名称(HON108)金融学前沿理论及研究方法 Frontiers in Finance

课程性质:荣誉学士学位课程

学分课时:2学分,32课时

主讲教师:宫迪博士、李昭博士

所属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

办公室:博学楼701、704。电话:64495581,E-mail:d.gong@uibe.edu.cn

使用教材: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 Xaxier Freixas and Jean-Charles Rochet, MIT Press, 2nd edition 2007

教学对象:具备荣誉学士资格的大三和大四本科生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等。

教学技术: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

          期末成绩

成绩评定:课堂表现(课堂发言、讨论等)40%

 课程论文:60%

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扣分。

 

课程描述

为什么银行会存在?为什么会发生银行危机?次贷危机是怎样的金融海啸?我们该如何应对和避免下一场金融危机?这些问题不仅是研究议题和新闻热点,也都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在《金融前沿理论》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将找到生动和理性的答案。本门课程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开设,分别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角度,全面介绍国内外银行学的前沿理论和应用。本课程理论部分涵盖现代银行存在性的微观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学中的应用和博弈理论在银行学中的应用等。实证部分涵盖住房市场发展与家庭债务和金融创新,低利率政策下的风险承担,两者共同导致的系统性银行危机,最终归纳巴塞尔监管框架如何更好的实现金融稳定。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相互呼应、相互支撑。本课程紧扣时代热点,综合运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展示等多种手段,做到问题有热度、分析有深度、视角有高度。

 

课程目标

  1. 掌握现代微观银行学的理论分析方法
  2. 学习银行产业组织理论
  3. 学习银行挤兑理论,并了解博弈论在银行学中的最新应用
  4. 理解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5. 了解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
  6. 理解系统性银行危机的产生、特征、影响和应对举措
  7. 学习巴塞尔监管协议

 

参考文献

  1.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 Xaxier Freixas and Jean-Charles Rochet, MIT Press, 2nd edition 2007
  2. 各章节列出的期刊文献

 

《金融前沿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讲 绪论,银行为何存在?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课程的研究课题、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同时提出金融中介机构为何存在这个核心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1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1.1.1 教学理念

1.1.2 教学特点

1.2 本课程的研究课题、要求与考核方法

1.2.1 研究课题

1.2.2 考核方法

1.3 金融中介的微观理论

1.3.1 Arrow-Debreu 经济

1.3.2 银行为何存在?

1.3.2 与货币银行理论的对比

1.3.2 银行存在性的几种微观解释

【重点与难点】

Arrow Debreu经济

完备市场

State-contingent securities

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学时

【参考文献】

  1. Green J., A. Mas-collel and M. Winston. 2002 Microeconomics
  2. Freixas X. and J-J Rochet. 2008.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帕累托有效
  2. 如何理解社会福利最大化
  3. 如何帕累托有效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异同
  4. 货币银行学中银行有何作用?
  5. 银行对达到帕累托有效有何贡献?

 

 

第二讲银行的存在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微观银行学中银行的存在性理论:1.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s),2.储蓄者联合和流动性保险理论(Coalition of depositors and liquidity insurance),3.借款者联合和资本成本理论(Coalition of borrowers and cost of capital), 4.金融中介结构和委托监督理论(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银行存在性的微观基础。

【教学内容】

2.1 交易成本理论

2.1.1 银行与规模经济 (Economy of scale)

2.1.2 银行与范围经济 (Economy of scope)

2.2 储蓄者联合和流动性保险理论 (Diamond-Dybvig (1983) 模型)

2.2.1 模型的建立 (Model setup)

2.2.2 帕累托有效解(Pareto Efficiency)

2.2.3 自给自足解(Autarky Solution)

2.2.4 市场解(Market Solution)

2.2.5 银行的储蓄合同和流动性保险(Deposit contracts and liquidity insurance)

2.2.6 储蓄合同能达到帕累托有效(Deposit contracts can implement Pareto Efficiency)

2.2.7 储蓄合同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Deposit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2.3借款者联合和资本成本理论 (Leland and Pyle (1977) and Diamond (1984)模型)

2.3.1 带有逆选择的资本市场模型 (A model of capital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 )

2.3.2 自有资本筹资作为信号和资本成本(Signaling through self-financing and cost of capital)

2.3.3 借款者的联合 (Coalition of borrowers)

2.4金融中介结构和委托监督理论 (Holmstrom and Tirole (1997)模型)

2.4.1 监督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monitoring)

2.4.2 监督和资本(Monitoring and capital)

【重点与难点】

中央计划者

求解帕累托有效

求解自给自足

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价格

无套利条件

最优的储蓄合同

信息不对称

逆选择

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

信贷配给

监督

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堂讨论题

1.投资者为何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来达到完美的保险?

2.银行在此模型下起什么作用?

3.金融市场和银行能否共存?

4.为什么说银行带有天生的脆弱性(financial fragility)?

5.如何解决银行的脆弱性(financial fragility)?

6.如何理解金融市场上的逆选择问题?

7.如何理解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

8.诸如银行之类的金融中介结构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9.何为信贷配给?

10.为什么说信贷配给是无效的?

11.银行在解决信贷配给的问题上发挥了何积极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文献】

  1. Leland, H. E., and D. H. Pyle. 1977.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 371–387.
  2. Diamond, D. W., and P. H. Dybvig.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3): 401–419.
  3. Diamond, D.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3): 393–414.
  4. Diamond, D. W. 1991. 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689–721.
  5. Holmstrom, B., and J. Tirole. 1997.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loanable funds, and the real sect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 (3): 663–691.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如D-D模型中的银行挤兑导致的金融脆弱性,能否举出现实中的一些类似的例子?
  2. 如何理解H-T模型中的信贷配给和银行业的积极作用,能否举出现实中的一些类似的例子?

 

 

第三讲 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本章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及在银行业中的运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能够分析银行业市场的特征,分析银行业市场竞争的行为、市场结构及影响。

【主要内容】:

3.1基于完全竞争假设下的银行模型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单个银行的最优化行为分析

3.1.3 竞争性市场均衡

3.2 基于垄断假设下的银行模型(Monti-Klein Model)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需求供给的假设

3.2.3 扩展:寡头垄断假设下的M-K模型

3.3 基于垄断竞争下的银行模型(Salop Model)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放开竞争(free entry)对银行业的影响

3.3.3 储蓄率监管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

3.4.银行的风险承担 (Suarez (1994) and Matutes and Vivies (1996) Model)

3.4.1 完美信息下的银行的风险选择

3.4.2 不完美信息下的银行的风险选择

3.5 银行竞争和金融稳定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3.5.1 观点1:银行竞争促进金融稳定

3.5.2 观点2:银行竞争妨碍金融稳定

3.5.3 两种观点的融合

3.6 关系型银行业务(Relationship banking)

3.6.1 事后(ex-post)信息垄断和信息租

3.6.2 关系型银行业务的均衡分析

3.6.3 银行业的信息披露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银行业的价格竞争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的运用

银行业的风险承担

过度风险承担的定义

银行竞争和金融稳定性的关系

关系型银行业务和信息

银行业信息的获取和积累

银行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动机和手段

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堂讨论题

  1. 价格监管对银行业的竞争有何影响?
  2. 如何理解银行业超出价格竞争之外的其他竞争方式?
  3. 如何看待银行业竞争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4. 你认为竞争促进金融稳定还是妨碍金融稳定,为什么?
  5. 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关系型银行的实例?
  6. 中国有进行银行信息披露的机制或者机构吗?

【教学时数】7学时

【参考文献】

  1. Monti, M. 1972. Deposit,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determination under alternative bank objectives. In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investment and finance, ed. G. P. Szego and K. Shell. Amsterdam: North-Holland.
  2. Salop, S. 1979.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outside good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0 (1): 141–156.
  3. Sharpe, S. 1990.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ank lending and implicit contracts: 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inance 45 (4): 1069–1087.
  4. Rajan, R. G. 199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 Journal of Finance 47 (4): 1367–1400.
  5. Pagano, M., and T. Jappelli. 1993.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 48 (5): 1693–1718.
  6. Suarez, J. 1994. Closure rules, market power, and risk-taking in a dynamic model of bank behavio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Financial Markets Group Paper No. 196.
  7. Petersen, M., and R. G. Rajan. 1994.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49 (1): 3–37.
  8. Matutes, C., and X. Vives. 1996. Competition for deposits, fragility, and insur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5 (2): 184–216.
  9. Padilla, A., and M. Pagano. 1997. Endogenous communication among lenders and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 (1): 205–236.
  10. Castiglionesi. F, Z. Li, K. Ma 2016 Bank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liquidity risk. Working paper

【思考题】

  1. 如何看银行业竞争和金融稳定?
  2. 你认为银行的信息披露和资产证券化,2007-2009金融危机有关系吗?
  3. 能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所谓“创新金融”吗?

 

 

第四讲 银行挤兑的理论 (Advanced)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基于微观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银行挤兑,探讨银行的不稳定性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了解银行业尤其业务特征带来的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性,银行挤兑的博弈论分析。

【主要内容】:

4.1 第一代银行挤兑理论 (First generation of bank run theory)

4.1.1 Diamond and Dybvig 模型

4.1.2 合作博弈的“太阳黑子”均衡(Sun-spot equilibrium a la coordination game)

4.1.2 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 (A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system)

4.2 部分准备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替代系统的提案(The stability of the fractional reserve system and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4.2.1 导致不稳定性的原因

4.2.2 第一种解决方案:Narrow Banking

4.2.3 第二种解决方案:Suspension of convertibility and deposit insurance

4.2.4 第三种解决方案:Jacklins Proposal

4.3 第二代银行挤兑理论(Second generation of bank run theory)

4.3.1 Morris and Shin 模型

4.3.1 全局博弈和共同知识(Global games and common knowledge)

4.3.2 不确定性和合作博弈的均衡精炼

4.3.3 唯一的临界值均衡(A unique threshold equilibrium)

4.4 第三代银行挤兑理论(Third generation of bank run theory)

4.4.1 全局博弈中的公共信号(Public signal in global games model)

4.4.2 资产价格作为公共信号导致多重均衡(Angeletos and Werning model)

4.5 第三代半银行挤兑理论(3.5 generation of bank run theory)

4.5.1 对银行资产异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假设

4.5.2 不同维度的不确定性和多重均衡

4.5.3 解决方法:政府的资产购买项目和流动性补助

【重点与难点】:

银行挤兑理论

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

全局博弈力量

共同信息假设

完美贝叶斯均衡

临界值均衡

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堂讨论题

博弈论在微观金融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文献】

  1. Diamond, D. W., and P. H. Dybvig.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3): 401–419.
  2. Morris S. and H.S.Shin. 1998. Unique Equilibrium in a Model of Self-Fulfilling Currency Attac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3): 587-97.
  1. Morris S. and H.S. Shin, 2001. Private versus Public Information in Coordination Problems. Unpublished.
  2. Angeletos G-M and I. Werning, 2006. Crises and Prices: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Multiplicity, and Volat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 1720-1736
  3. Li Z. and K. Ma, 2016. A Theory of Endogenous Asset Fire Sales, Bank Runs, and Contagion. SSRN Working Paper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银行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2. 试对三代银行挤兑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金融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金融发展的定义金融系统的功能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的对比和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证方法,了解横截面分析与面板分析的优劣微观数据的价值

【教学内容】

5.1 金融发展的定义

5.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5.2.1 检查和配置资源

5.2.2 实施公司治理

5.2.3 分散和集中风险

5.2.4 移动储蓄

5.2.5 推动商品/服务的交换

5.3 银行主导的和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

5.4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5.4.1 金融发展的指标

5.4.2 跨国横截面分析

5.4.3 跨国面板分析

5.4.4 微观数据

5.5 文献的新发展

5.5.1 法和金融

5.5.2 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

5.5.3 关注信贷构成

【重点与难点】

金融发展指标

识别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

【教学手段和方法】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课堂讨论题】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经济增长的差异,两者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参考文献】

  1. Atje, R. & Jovanovic, B. (1993). Stock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2/3), 632-640.
  2. Beck, T., & Levine, R. & Loayza, N. (2000).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 261-300.
  3. Bertay, A.C., & Gong, D., & Wagner, W. (2016). Securitiz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The Credit Composition Channel.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4. Demetriades, P. & Hussein, K. (1996).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1(2), 387-411.
  5. Goldsmith, R. (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6. King, R. & Levine, R. (1993).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 717-37.
  7. La Porta, R. & LopezdeSilanes, F., & Shleifer, A. & Vishny, R. (1998).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113-1155
  8. Levine, R., & Zervos, S. (1998).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7-558.
  9. Loayza, N. & Ranciere, R. (2006).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8(4), 1051-1076.
  10. Rajan, R. & Zingales, L. (1998).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559-586

【思考题】

  1. RajanZingales (1998)如何解决金融发展内生性问题,实现更好的识别?
  2. 影子银行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指标很难反映当下金融发展全貌思考什么指标可以更好描述金融发展

 

 

住房市场、家庭债务和金融创新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过程,家庭部门债务累积和金融创新对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住房市场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房价与家庭债务的关系,了解金融创新的主要形式学会全面看待金融创新。

【教学内容】

6.1住房市场泡沫

6.2 家庭债务

6.2.1 房贷

6.2.2 二次抵押贷款

6.3 制造地产泡沫的因素

6.3.1 低利率环境

6.3.2 廉价外国资金流入美国

6.3.3 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

6.3.4 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和CDS)

【重点与难点】

判断地产泡沫常用指标

二次抵押贷款对消费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不同参与主体

【教学手段和方法】

数据分析,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课堂讨论题】

金融创新的利与弊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 2005, 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Sandridge Lecture, 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sts, Richmond, Virginia
  2. Fostel, A. and J. Geanakoplos, 2012, Tranching, CDS, and Asset Prices: How Financial Innovation Can Cause Bubbles and Crash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4(1): 190–225

【思考题】

  1. 收集中国房地产数据,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2. 梳理资产证券化政策法规的演进,了解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情况。

 

 

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泰勒规则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次贷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低利率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刺激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基本货币政策工具,理解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稳定的外部性影响,更一步地理解货币政策与审慎政策的协同

【教学内容】

7.1 宽松货币政策

7.1.1 泰勒规则

7.1.2 危机前的低利率环境

7.2 宽松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

7.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

7.3.1 危机前后审慎监管的差别

7.3.2 危机前后央行目标的改变

【重点与难点】

泰勒规则

风险承担的度量

银行风险承担的道德风险

【教学手段和方法】

数据分析模型推导,强调经济学直觉

【课堂讨论题】

  1.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与美国的异同
  2. 中国商业银行是否也存在类似美国银行的道德风险

【教学时数】2学时

【参考文献】

  1. Ioannidou, V., Ongena, S., Peydro, L., 2015. Monetary Policy, Risk-Taking, and Pricing: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Review of Finance 19(1), 95-144.
  2. Maddaloni, A., Peydro, L., 2011. Bank Risk-taking, Securitization, Supervision, and Low Interest Rates: Evidence from the Euro-area and the U.S. Lending Standard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4(6), 2121-2165.
  3. Rajan, R., 2005, 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 Proceedings of the Jackson Hole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Kansas City Fed, 313-369.

【思考题】

  1. 具体而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应该怎样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使用如何使用宏观审慎工具保持金融稳定?
  2. 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金融监管?

 

 

系统性银行危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美国监管当局的救市举措和对危机的反思。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危机的特征和后果,掌握常见的处理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总结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金融稳定的启示。

【教学内容】

8.1 次贷危机的过程

8.1.1 住房市场崩盘,房价下跌

8.1.2 MBS降级

8.1.3 资产不良率上升,银行资本金受冲击

8.1.4 repo市场和ABCP市场冻结,流动性危机

8.2 次贷危机的后果

8.2.1 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

8.2.2 传导至实体经济,失业率上升

8.3 救市举措

8.4 争议

8.4.1 救助的道德风险:大而不倒,多而不倒

8.4.2 复杂结构性产品和组织结构

8.4.3 评级偏差

8.4.4 银行对地产的共同敞口、互持资产证券化产品和CDS保险,增强了资产相关性和系统性风险

【重点与难点】

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后如何放大房价下跌幅度

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角色

批发融资市场流动性枯竭的影响

政府担保和救助的道德风险

【教学手段和方法】

数据展示,案例分析(雷曼兄弟倒闭)

【课堂讨论题】

  1. 站在监管者角度,如何理解不救助雷曼兄弟?
  2. 救助高、美林是否必要?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文献】

  1. Acharya, V. and Yorulmazer, T., 2007, Too many to fail - an analysis of time inconsistency in bank clos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n 16(1), 1-31.
  2. Brown, C.O. and Dinc, I.S., 2011, Too many to fail? Evidence of regulatory forbearance when the banking sector is weak,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4(4) 1378-1405.

【思考题】

  1. 评级是由发行者付费,不可避免地在评级中存在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s),也就是评级机构需要讨好金融产品的发行者,因此评级可能是有偏的。试讨论声誉如何遏制利益冲突带来的评级偏差。
  2. 传统意义的银行挤兑发生在银行零售融资端,例如储蓄者集体性取出存款。但次贷危机中,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批发融资端受到挤兑,流动性冲击导致大量原本资本充足的银行倒闭。试对比零售融资挤兑与批发融资端挤兑的异同。

 

 

巴塞尔协议监管框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向学生介绍巴塞尔银行监管框架的内容和演进,主要侧重于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特别地我们借助模型强调资本监管在遏制道德风险中的作用和资本充足率的数量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监管动态,明确监管目标。

【教学内容】

9.1银行监管动因

9.2 巴塞尔协议:历史沿革与核心内容

9.3 资本监管

9.3.1 资本与银行风险:以一个简单的银行风险选择模型为例(Basel I)

9.3.2 Vasicek单风险因素模型(Basel II)

9.3.3 更高更严的资本监管(Basel III)

9.4 流动性监管(Basel III)

9.5 宏观审慎监管(Basel III)

【重点与难点】

理解资本遏制道德风险降低风险承担

Vasicek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

【教学手段和方法】

模型推导,强调经济学直觉

【课堂讨论题】

  1. 如何看待很多美国银行在危机前资本充足率很高但在冲击下陷入困境提示综合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产相关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 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和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文献】

  1.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11). Basel III: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
  2.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13). Basel III: The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and liquidity risk monitoring tools.

【思考题】

  1. 美国大量持有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受到巨大冲击。资本充足率要求流动性要求和宏观审慎监管会怎么样提高金融系统的弹性,应对下一场危机?